那段历史早已被淡忘,甚至扭曲,但事实留在了泛黄的报刊里——没有陈淑桦,就没有梦醒时分
也许她是帮了别人的忙,但陈淑桦实现的是她自己的梦想。如今我重写她的音乐史,呈现真实的一面
📌 资料来源。我很感激歌友CY收集的历年报刊资料,从1983年陈淑桦加入百代开始,到1996年金曲奖后与张信哲“金曲歌王歌后”的合影。资料大多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,也有部分是台湾的传讯。内容多达数百篇,非常全面,涵盖了CY当年在新马地区接触到的所有关于陈淑桦的报道。遗憾的是,虽然这些资料保留了原有篇幅,但期刊来源通常未在剪辑中注明。不过,它们与现今在线能查到的信息高度一致,尤其是与陈淑桦本人的在线采访相符,足以证明其可信度。
虽然这些内容曾是公众可见的报道,但也包含了许多如今难以搜索到的信息,尤其是专辑制作的背景、历史及当时的市场反应。由于陈淑桦音乐史中一个独特的意外——百代在台湾的代理权转移——她的部分作品在某些地区缺乏连贯性。后期宣传权力失衡,扭曲并淡化了她在华语流行音乐及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贡献。
📌 主导作用。本文记录了陈淑桦的音乐史。最重要的发现,是证实了她在作品中起到的主导作用。从《黑发变白发》到《生生世世》,她一直是决定专辑与音乐走向的重要成员,尤其在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、《淑桦盛开》和《生生世世》三张专辑中。当年的报刊显示,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的构思来自陈淑桦,是她,而非李宗盛,提出了专辑概念。这并非偶然,也不是她唯一一次主导专辑制作。她的意愿早在《黑发变白发》中就已显露,而《淑桦的台湾歌》、《淑桦盛开》和《生生世世》同样是她的心愿作。
📌 重写历史。最初走入陈淑桦的音乐世界时,我只是想补充一些基本信息。但一年多来,在深入了解她的音乐与歌唱生涯后,我认识到她对华语流行音乐和社会变迁的贡献。陈淑桦不仅是一位一流歌手,她还是一位有主见、有魄力的音乐家,是女艺人独立自主的先锋。也许她曾帮了别人的忙,但她实现的,更是自己的梦想——也是乡间女子和都市女子都渴望的梦想:独立自主、掌控自己的命运。
如今,我重写陈淑桦的音乐史,呈现真实的一面,纠正三十多年来将她的贡献淡化的转型论。虽然文章的主题是陈淑桦音乐史,但意义远超对她的纪事。陈淑桦的奋斗非常鼓舞人心,将继续激励女人和女孩,在男性主导的职业和社会里,为自己的权利拼搏。
——SCM 开门人,2025年夏天
注1:陈淑桦的歌唱生涯始于童年,经历不少磨练,直到二十几岁才成名。她早年的经历见「陈淑桦音乐生平」 (见“不是豌豆公主”)。早期唱片的简述见文末。这篇「陈淑桦音乐回忆录」从她1983年加入百代唱片开始。
注2:“回忆录”通常是第一人称的回忆,不完全适合本文。但陈淑桦的重点早就从她自己转到公益,不太可能自己做回忆录。在这里,我们注重当年她采访的回答,使这篇文章成为陈淑桦没有直接参与的回忆录。
1983年,陈淑桦加入新加坡百代唱片公司后,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,这是她走向巨星的开端。作为国际唱片公司,百代在台湾的运作由本地公司代理。1983至1986年,百代在台湾的代理是四海唱片,这便是陈淑桦生涯中的「百代前期」,专辑主要由谭健常制作。1986至1990年,百代在台湾的代理转为滚石唱片,是她生涯中的「百代后期」,每张专辑有不同的制作人。
百代前期,陈淑桦不仅成为金钟歌后,并在一张一张专辑里实现她的职业抱负和心愿。
陈淑桦的首张白金唱片,实现了她进入乐坛以来的第一个心愿
陈淑桦于1983年6月发行了在百代的第一张唱片,《口琴的故事》,又名《星光满天》。这是她的首张白金唱片,销量突破五万,实现了她进入乐坛以来的第一个心愿。相较于海山时期的作品,这张唱片是一次质的飞跃。在歌曲类型上,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更现代化,更适合陈淑桦偏西化的演唱风格。她的造型也随之改变,从略显土气的清纯玉女转为摩登女子。
这是陈淑桦与谭健常和小轩合作的开始。谭健常是陈淑桦歌唱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者,制作了五张精美唱片,并为她创作了二十余首歌曲。他们的合作不仅成功,在宣传上也恰到好处,给予了陈淑桦应得的荣誉。
这张专辑颇具冲击力,百代在宣传上注重对陈淑桦的全面包装,包括记者专访、造型设计以及与歌迷的互动,为她打开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市场。最有名的歌曲是〈口琴的故事〉和〈秋意上心头〉,而〈含泪的眼〉当时也引起了强烈反响。〈倩影〉翻唱自几个月前林慧萍的出道曲,演唱虽不若林的嘶声力竭,却带来一种浓浓而绵长的忧伤。〈如梦令〉契合当年邓丽君古诗词专辑的氛围。这张专辑首首优美,连〈河堤上的傻瓜〉也为将来的〈雨季里的街头〉和〈哗笑的街〉打下伏笔。
大约两年后,陈淑桦曾做过一次非正式的“精选”挑歌,结果挑出最多的是出自这张专辑。的确,这张专辑藏满了珍宝。1995年,陈淑桦重新录制了〈雪花飘〉和〈秋意上心头〉,以此珍视并纪念她在百代的首张唱片。
📀 1983-6 百代唱片《口琴的故事》|《星光满天》曲目:
口琴的故事|雪花飘|秋意上心头|过往云烟|暮|河堤上的傻瓜|含泪的眼|如梦令|永恒的新宠|想不尽是前尘|星光满天|倩影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【专辑在台湾发行时名为《星光满天》,没有收进「河堤上的傻瓜」 和 「倩影」】
陈淑桦首张双白金唱片,藏着一颗老道的灵魂。主打歌是她自己多年来最喜欢的歌
《海洋之歌》是陈淑桦在百代的第二张专辑,于《星光满天》发行三个月后推出。这是一张中西结合的专辑,过半曲目改编自外语歌曲。该专辑曾参加1984年金钟奖竞赛,但未能入围。尽管如此,它在当年获得了好评,并成为陈淑桦的第一张双白金唱片,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新马地区的声誉。
主打歌〈海洋之歌〉是一首高亢奔放的作品,也是陈淑桦自己多年来最喜欢的歌,曾多次现场演唱。它的风格与其他较为轻柔的曲目截然不同,陈淑桦歌喉完全放开,显现了她歌声中豪放的一面。专辑里我最喜欢的,是她翻唱的两首华语歌〈梦里的呼唤〉和〈相见在梦中〉,蕴藏着一颗远超她当时年龄的老道灵魂。这两首歌曾由黄莺莺演唱,引发选曲上的讨论。
陈淑桦可谓黄莺莺在百代的“接班人”,两人声线相近,是“歌声姐妹”。她入百代后,一个困扰她的问题是被视为黄莺莺二世,因此走出黄莺莺的影子是件大事。但在这张专辑中,她却演唱了两首黄莺莺唱过的歌,原因耐人寻味。一种可能是,这两首歌恰好突出了她们的相似之处,从而吸引黄莺莺的歌迷;另一种可能是,这种直接对比反而衬托出她们的不同。熟悉黄莺莺的歌迷,也许能从中听出陈淑桦独特的风格。
四十多年过去,谁先谁后已不再重要。这两首“梦之歌”在《海洋之歌》中脱颖而出,契合陈淑桦“梦境天后”的称号。〈相见在梦中〉中的无奈,尤其是想到歌迷三十年来对她的思念,再从她的歌声中听到:“别时容易相见难,相见只有在梦中,流水落花秋意深,满怀希望已成空”,真是别有一番滋味。演唱这首歌时陈淑桦才25岁,造型时尚华丽,却唱出了无尽的沧桑。岁月流转,四十年后,她的歌迷终于体会到这张专辑里那颗老道的灵魂。
这张曾被认为“缺少自己东西”的唱片,因为有出色的〈海洋之歌〉,加上极具淑桦特色的〈相见在梦中〉与〈梦里的呼唤〉,反而染上了一片浓浓的“淑桦色彩”。
📀 1983-9 百代唱片《海洋之歌》曲目:
海洋之歌|深锁的忧郁|西莉亚|别后|校园里的小径|梦里的呼唤|从不拒绝归来|秋日微风|晶莹的泪光|温柔梦乡|玫瑰花园|相见在梦中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的第一张严肃的英文专辑,实现了她入行以来的第二个愿望
陈淑桦在百代的第三张专辑《The Right To Sing》于1983年12月发行,是她第一张严肃的英文专辑,由新加坡的 Reggie Verghese 制作。专辑选曲精妙,大胆而叛逆,是陈淑桦显现出独立、敢于突破的开端。这张专辑给她唯一的“掩护”是语言隔阂,让不了解英文的歌迷未能察觉她的叛逆。专辑也实现了她入行以来的第二个心愿。
主打歌表达了她对歌唱、生活与爱情的掌控权,而其他歌曲所呈现的意境,则完全不符合当时台湾社会对年轻女子的期待:一个嫉妒的情人、一股霸气的姿态、躲着和男孩说疯话、告诉伴侣她不在乎他的风流史。这些虽然是英文翻唱,陈淑桦却有胆量唱出来,明显挑战了她在华语歌坛精心塑造的温婉形象。
这张唱片也实现了陈淑桦入行以来的第二个心愿。她的第一个心愿,是出一张白金唱片,这在《星光满天》和《海洋之歌》中都已达成;第二个心愿,则是录制一张英文专辑,作为她过去几年在饭店驻唱英文歌的纪念。
在正式踏入歌坛前,陈淑桦曾陪父亲到一家由美国人经营的酒店做室内装修。她当时的即兴弹唱引起老板注意,从此在酒店以英文歌驻唱两年,月薪足以支付一学期大学学费。1978年,她与几位同学合作录制了一张英文专辑,但尚未发行公司便关了门(这张专辑近年被发掘),令她耿耿于怀。此后她持续英文现场演唱,包括1982年参加东京的世界歌谣赛。但录制一张正式的英文专辑,始终只是一个梦想——直到《The Right To Sing》成为她的心愿之作,其大胆叛逆的风格是她当时性情的反映。
原本陈淑桦只打算录这一张英文专辑,没想到销量高达二十万张。这一成功与她标准的英文发音和深厚的英文演唱背景密不可分,Reggie Verghese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。这次破天荒的成功,促成了他们日后两度再次合作,其后的两张英文专辑也很出色。
📀 1983-12 百代唱片《The Right To Sing》曲目:
The Right to Sing|Jealous Lover|How Am I Supposed to Live without U|Words|I Knew You When|Changes|Heartstealer|I Really Don't Want to Know|Love's Got a Line on You|Diamonds and Rust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当时最心爱的专辑,为她获取最大的心愿:金钟奖最佳女歌手奖
《无尽的爱》发行于1984年6月,是陈淑桦当时最心爱的专辑。虽然没有下一张《浪迹天涯》闻名,但专辑里收录了多首优美的歌曲,如〈拥抱我〉、〈旭日东昇〉、〈云的故乡〉、〈梦里年华〉以及主打歌〈无尽的爱〉。这也是她在百代时期唯一一张被官方完整保留的专辑。更重要的是,这张专辑让她荣获1985年金钟奖最佳女歌手奖,实现了入行以来最大的心愿。
与《海洋之歌》不同,《无尽的爱》全是原创曲目。当时制作专辑需要买歌,在台湾常见的价钱是每首四千块,而这张专辑平均每首花了一万块入,可见投入之大。专辑推出后,卖座却没有意料的好。有人分析是因为歌词太深入,不是立刻就能听懂,比如〈只要你能够〉,得仔细琢磨才能明白她在唱什么。
作为一个最近才接触这张专辑的歌迷,我第一次听时的感觉是,“丑陋的面孔”和“愚昧的等候”坏了事。人的大脑对这些负面词汇很敏感,一首有“丑陋、虚伪”或“愚昧、过时”的歌,很难不让人抗拒。如果不是因为歌是买来的现成货,陈淑桦本人一定会要求把歌词改了。
但公平地说,撇开歌词问题,这张专辑的水准非常高。我最欣赏的是〈拥抱我〉,演唱极为感人。这首歌在1995年被陈淑桦选入《生生世世》,并放在最后一首,意味着她的绝唱,可见她对《无尽的爱》专辑情有独钟。
《金钟奖》的评审们显然也赞同她的审美观。在有实力派苏芮、王芷蕾、和陈淑桦三大巨星激烈竞争的情况下,评审将1985年的金钟奖颁给了陈淑桦。这是她梦寐以求却又出乎意料的大奖,对事业意义重大。她的才华已展现多年,如今终于得到同行的认可,正式登上天后地位。
📀 1984-6 百代唱片《无尽的爱》曲目:
真实的面孔|无尽的爱|愚昧的等候|旭日东昇|云的故乡|就让它吧|拥抱我|过时的游戏|只要你能够|梦里年华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以《无尽的爱》敲响1985年的金钟。
这张专辑发布时,《无尽的爱》是陈淑桦自己的最爱。
破了百代销售纪录,销量在马来西亚甚至超过流行乐天王 Michael Jackson的 Thriller
《浪迹天涯》是陈淑桦在百代时期打破销售纪录的专辑,发行于1984年底/1985年初。除了极为成功的主打歌外,还有多首优美的作品,如〈风中哭泣的女孩〉、〈散落的诗篇〉、〈梦痕〉和〈泛黄的书签〉等。整张专辑曲调优美,是她歌唱生涯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,也实现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成就——销量打破百代纪录,甚至在马来西亚的销量是流行乐天王 Michael Jackson 专辑 Thriller 的两倍。
主打歌〈浪迹天涯〉是陈淑桦的经典代表作。专辑录制于她地中海之行之后,那种漂泊的感受正是她的亲身体验,也预示了她日后多年流浪海外的经历。正如她在1990年与刘诘的访谈中所说,她离开台湾的次数越多,越是思念家乡。与〈海洋之歌〉一样,〈浪迹天涯〉节奏强劲,与陈淑桦大多数温柔抒情的作品不同,但她对这两首歌的演绎都极为出色,展现了她歌路的多样性。
由于百代作品在后期缺乏宣传支持,这张专辑的知名度后来不及她在滚石时期的一些作品。但就演唱的美感而言,这张专辑极难超越。若说《生生世世》将有一天伴我而去,那么《浪迹天涯》便是我每一次旅行中相随的声音。
📀 1984/1985 百代唱片《浪迹天涯》曲目:
浪迹天涯|风中哭泣的女孩|散落的诗篇|月月年年不变|想你|遥远的地方|梦痕|泛黄的书签|来到我身旁|心碎的告白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YouTube视频「浪迹天涯」,陈淑桦在百代的代表作。
《浪迹天涯》当年在海外发行时的封套。
深沉的离别情反映了陈淑桦的处境,是她主导自己作品的开端
《黑发变白发》是陈淑桦在百代前期最具特色的专辑,为十年后她的告别作埋下伏笔。专辑制作背景特殊,反映了她当时的个人经历,也是她在自己的唱片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开端。
自1983年加盟百代以来,陈淑桦大约每半年会推出一张新的华语专辑。按这个步伐,1985年8月的专辑算是有所延迟。原计划在二月,即《浪迹天涯》发行后开始制作,但因谭健常有家事而推迟。据谭健常后来说,百代人事变动导致他不久后离开。1985年8月的这张专辑,是陈淑桦与他合作的最后一张。
专辑制作前,1985年3月,陈淑桦刚获得金钟奖。在几天后的广播中,她向歌迷透露了两个秘密:公司希望她在东北亚发展(即打开日本市场),母亲则希望她花心思在“礼钟”(即婚姻)上。虽然她表示在事情未确定前不愿多说,但从语气中听来,这两件事,尤其是“礼钟”,都已有眉目。不幸的是,数月后事态急转直下。她最终没有在日本发展,而媒体与娱乐圈的炒作结束了一段长期的恋情,毁了她的终身大事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1985年8月的这张专辑对陈淑桦意义非凡。多数曲目带有告别、致谢与人生反思的意味。2024年,先进 AI 将它判定为歌坛离别之作,与网络上关于她当年考虑退隐的说法相符。刚获金钟奖,却遭遇事业与感情的双重挫折,难免令她心灰意冷。媒体也不理解,不断催促,并质问她为何得奖后反而放慢脚步。
专辑最初以〈失去钥匙的心锁〉做主打歌,媒体评价中等,认为是谭健常惯常的曲风。陈淑桦自己最心爱的歌是〈黑发变白发〉,但也许歌词与一首〈勿忘我〉有些重叠,最初没有作为主打。但历史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——〈黑发变白发〉的流行度远超前者。据说录制时这首歌触动了她,或许与当时的失意境况有关。〈窗前雨〉则带有李清照“昨夜雨疏风骤”的意境,同样值得反复聆听。几年后,陈淑桦重新录制了〈黑发变白发〉和〈窗前雨〉,足见此专辑对她的重要性。
在她的作品中,《黑发变白发》带有最深沉的离别意味,甚至涉及生死之别。“死亡”出现在〈结局〉中,“天堂和地狱”出现在〈际遇〉中,“曲终人散,挥别过去”出现在〈心中不再有尘埃〉中,而〈诀〉则是悼念已故作曲家、好友栗元真理的挽歌。一整套歌曲组合下来,无疑是告别之作,甚至是生死离别的告别作。这么独特的专辑,反映了当时陈淑桦所处的困境,也与谭健常丧亲之痛有关。
最触动我的是〈诀〉。据封套介绍,作曲家栗元真理是陈淑桦的好友,三年前因车祸去世。楼文中以真理的视角写出歌词,仿佛她在安慰亲友。陈淑桦与真理的关系不详。报刊曾提到,她在日本有位中医干爹,其女儿车祸去世,两人结识是因陈淑桦与其女相貌相似。不论栗元真理与干爹之女是否同一人,陈淑桦对失去亲人之痛深有体会。
亲人的骤然离世,常带来难以痊愈的悲痛与悔恨。〈诀〉本是不可能演绎的歌,陈淑桦之所以能准确地掌控这首歌,也许正因她在现实中是栗元真理的“替身”。她进入角色,唱出难以超越的深情与安慰。对曾经历骤然失亲的听众而言,她的每一个字、每一句都带来哀伤与抚慰:“请原谅我未道别离,我本是不愿如此离去”,“让我所有的爱,围绕着你一直到永远”。有时我想,我的亲人在天之灵,会不会也想说同样的话?
当时陈淑桦才27岁,无论年龄还是外形,都与这张专辑的灰暗离别情不相符,相符的只是她的处境。但当年的媒体并未提及其意义。回望,这张专辑是她主导自己作品的开端。既然在1985年她已录制了一张反映自身心境的专辑,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中,她必然会继续主动参与制作。如果说此前她着重诠释他人创作以实现事业上的抱负,那么在《黑发变白发》之后,她的重点已转向通过演唱表达自己的心声。
📀 1985-8 百代唱片《黑发变白发》曲目:
失去钥匙的心锁|黑发变白发|夜的传说|窗前雨|结局|际遇|心中不再有尘埃|请问芳名|雨季里的街头|诀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的音乐制作出了问题, 百代要稳住他们的皇牌歌手
《贺岁》是一张罕为人知的陈淑桦专辑,最初只在新马地区发行。虽然反响平平,其制作背景颇有意义,也收录了一首陈淑桦的经典之作:〈四季花开〉。
作为国际唱片公司,百代过去几年的台湾代理是四海唱片,陈淑桦的华语音乐制作由四海的谭健常负责。但在《黑发变白发》之后,谭健常与四海分家,据说是另组公司。几乎同时,1986年百代结束了四海在台湾的代理,一度引发了陈淑桦与黄莺莺将在飞碟唱片“冤家路窄”的传言。接下来一年多,陈淑桦的音乐制作出了问题。
就在此时,百代发行了陈淑桦的《贺岁》专辑,由郑江中制作。初版收录10首歌,包括由新加坡人写的〈幸福年〉和〈春天常在我怀里〉。专辑发行时附送1986年日历,应是在1985年底推出。同时,百代希望陈淑桦在日本和香港发展,有报道指他们在策划粤语专辑,但这要看她是否能把粤语练到家。这些安排,包括陈淑桦一反过去开始接秀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百代在稳住他们的皇牌歌手:既让她忙于练粤语和日语,也让她对新项目有所期待,从而给公司时间理清下一步的方向。
《贺岁》在当时起了两个作用:一是维持陈淑桦的录音产量,二是为她在新年演唱会准备贺年歌曲。但在销售上遇到两个问题:一是配乐音质不佳;二是曲目数量偏少,十首歌比不上同期其他贺年专辑的容量。尽管如此,专辑当时乘上了陈淑桦金钟歌后的风,在新马地区销量不错。但它的问题总在那儿。
几年后,21世纪的重发版由新加坡华纳发行,额外收录了两首她更早录制的新年歌〈四季花开〉和〈新年喜洋洋〉。然而,配乐的问题无法解决,前十首歌有去不掉的破锣声,音质没法修补。
尽管如此,《贺岁》中有一首极为出色的作品——〈四季花开〉。这是一首自四十年代以来的传统民歌,我第一次听到陈淑桦的版本时吃了一惊,完全没想到这首人人哼唱的歌能被她诠释得如此的美。正是这首歌,以及她大约同期演唱的英文歌〈Diamonds & Rust〉,说服了我加入陈淑桦歌迷俱乐部。这两首歌与〈相见在梦中〉一样都是翻唱,但恰恰是在这些翻唱中,那种淑桦特色更为鲜明。
在这张专辑之后,除了《淑桦的台湾歌》,陈淑桦再未录制传统歌曲。报道曾提到她喜爱教堂音乐,由于她的英文演唱功底深,其实她完全可以录制一张高水准的假日或圣诞专辑。就如我无法想象〈四季花开〉能被她唱成那样动人,也难以预料教堂音乐在她的演绎下会呈现何种风貌。遗憾的是这没有发生,和陈淑桦本人的信念也许不是完全无关。把教堂音乐当成纯艺术有它自己的问题,不是那么容易做决策。这种对音乐美感的极端追求,也只有留给想象,到《淑桦的台湾歌》里去找了。
📀 1985/1986 百代唱片《贺岁》曲目:
新年庆团圆|大家恭喜|幸福年|恭喜恭喜|恭喜发财|万年红|财神到|春之晨|新年颂|春天常在我怀里|四季花开|新年喜洋洋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但滚石不是陈淑桦的家,她是一个成年却被寄养的人,从此受制于人。她不可以束手待毙,而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挑头的方式
自从成为职业歌手以来,陈淑桦十年来从未中断过录音。获得金钟奖后,1986年本应是最丰收的一年。但人算不如天算,谭健常离职,百代终止了四海唱片的代理,金钟天后突然无家可归,1986年反而成了她最萧条的一年。她与百代的合约要到1990年才结束,严重束缚了她的选择。就这样,金钟歌后在歌艺最佳、歌声最美的时候,却在唱片公司的问题里耗了一年半。《陈淑桦'86演唱会》是她在1986年发行的唯一新歌专辑,其中只包含了四首新歌,仅在马来西亚发行。
1986年初,陈淑桦接受了马来西亚香格里拉夜总会的邀请,在农历新年举办演唱会。当时,另一家当地夜总会同时举办张国荣与梅艳芳同台的演唱会。香格里拉夜总会担心陈淑桦一人难敌张梅二人,再加上她从未举办过个人演唱会,夜总会对她的现场实力没底,于是决定另邀1984年金钟天王费玉清,与陈淑桦联手对抗张国荣和梅艳芳。这场演唱会的现场录音,便成了陈淑桦1986年发行的唯一专辑。
具体她与费玉清如何协调已不可考,但据报道和现场录音显示,两人分成上下两台。费玉清就孤家寡人,独唱了他的一台。陈淑桦则带着从台湾来的四位专属和音及本地舞蹈人员,她自己频繁换装:从〈星光满天〉的热闹,到〈黑发变白发〉的深情,再到〈浪迹天涯〉的奔放,唱唱跳跳,她那半场就比前半场好看多了。这场演唱会虽是她的第一次,却构思巧妙,从头到尾一气呵成,展现了她精心策划自己作品的能力。
马来西亚演唱会连演十天,曲目稍有调整,有几天加入了《贺岁》中的歌曲。由于马来西亚是多语种、多文化的国家,陈淑桦特别顾及不同背景的来宾,用了四种语言演唱。除了台语歌〈丢丢铜〉外,还首次演唱了粤语歌〈少女慈禧〉,或许是近几个月苦练粤语的成果,以及两首英文歌:〈爱的诗篇〉以及当时刚上市的〈Say You, Say Me〉(“你说,我说”)。演唱会结束时,她承诺观众会“永远记着你们”。〈你说,我说〉带来的启发,促成了她用歌声与听众沟通的愿望,三年后的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。
此后不久,陈淑桦因阑尾炎病倒,手术后与母亲赴日本修养。那时她已失去恋人,虽然和他距离相近,两颗心却遥如天涯两角。她当时心情非常糟糕,邻居的友善,加上锻炼身体,逐渐帮她调节了心情。
同年,陈淑桦在日本演出,除了〈黑发变白发〉,还演唱了台语与日语版本的〈雨夜花〉。她的母亲会说流利的日语,偶尔与她以日语交流;陈淑桦童年曾录制过日语歌,1982年东京歌谣赛也用日语演唱。这些条件表明语言并非障碍。但她最终未在日本发展。八十年代中期,日语市场仍是邓丽君的天下,而陈淑桦多年在乎建立个人风格,很难想象她愿在邓丽君的影子下再走一遍。
到1986年底,百代终于谈妥新唱片的发行事宜,陈淑桦的下一张华语专辑将由滚石的钮大可制作。但滚石不是陈淑桦的家,她是一个成年却被寄养的人,从此受制于人。而这一年半的漂泊经历,也让她更加珍惜事业。将来的路不好走,但她不可以束手待毙,而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挑头的方式。
📀 《陈淑桦'86演唱会》及1983-1989 百代单曲:
星光满天1986|少女慈禧|丢丢铜|Within you'll remain|Say you, Say me|明天会更好|红头巾|艳阳下的日子|雨夜花|快乐天堂|皇帝与公主 V2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1986年,百代在台湾的代理由四海唱片转为滚石。与四海的谭健常不同,滚石的合作者资历比陈淑桦浅,可以借她的成功建立自己的声誉,这为合作带来了风险。在音乐制作上,滚石采取欧美的A&R(艺人与作品)模式,歌曲创作通常需要歌手参与,以确保作品与歌手相契合。虽然职业关系因此变得更复杂,这种制作方式也为陈淑桦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去主导自己的作品。在接下来的三年里,她的事业达到了高峰,并在专辑制作中打下深深的印迹。
陈淑桦职业转变的起点,也让她尝试了A&R的制作模式
谭健常离开百代后,百代在台湾的发行代理也于1986年转移,先到飞碟,但到这张专辑时,已转到滚石。《等待风起》是陈淑桦与滚石合作的第一张专辑,但她签约于百代,制作与销售由百代协调,最终版权仍属百代。
当时百代物色了多个制作人,包括罗大佑、翁孝良、李宗盛、陈复明,但最终选定钮大可。这虽是钮大可第一张(也是唯一一张)陈淑桦专辑,他俩已相识十年,合作顺利。唱片制作采用当时先进的电脑协作,是陈淑桦第一张通过 MIDI 音乐编辑的专辑,由日本音乐家协助音乐编辑。陈淑桦也从此开始用电脑整理歌迷信息,走在技术前沿。
钮大可与谭健常一样是摇滚乐手,认为陈淑桦过去唱的快歌和摇滚乐都很成功,于是用〈光阴的陷阱〉作主打,认为它的流行度应不低于〈浪迹天涯〉和〈海洋之歌〉。但谭健常虽引进西方音乐元素,却更注重陈淑桦歌声中优柔的一面。
专辑初版名为《光阴的陷阱》。其中收录了三首电影主题曲:〈皇帝与公主〉、〈长相忆〉和〈水湄〉,都极优美。陈淑桦与黄韵玲、郑华娟、王新莲的合作始于此。李宗盛的〈像我这样的单身女子〉当时反响不高,被媒体认为是最牵强的一首,与陈淑桦的风格不符,并怪钮大可没把住关。
陈淑桦曾说,这张专辑让她找到与自己自然歌声最接近的唱法,并称钮大可有功劳。这种变化很细微——似乎回到1982年唱〈夕阳伴我归〉时的自然声,这谈不上转型,钮大可也未用此说法。
虽然媒体评价不错,她本人也满意,但销量不如预期。主打歌〈光阴的陷阱〉远不及〈浪迹天涯〉和〈海洋之歌〉流行。后来专辑改名为《等待风起》,算是出版商承认当时对〈光阴的陷阱〉的判断失误。然而,〈等待风起〉也没撑起主打的作用,反而是陈玉立的两首轻柔之作〈皇帝与公主〉和〈水湄〉最为动人。
百代与滚石分裂后,《等待风起》归属百代,从此落入民间。1995年,陈淑桦将〈水湄〉重录为〈别后无恙〉,是对这张专辑的致敬与珍惜。毕竟,它是她职业转变的起点,稳住了前途未卜的局面。与钮大可的合作顺利,也是她在 A&R 制作模式中的首次尝试,并给了她演唱上的启发,铺平了她之后的音乐道路。
📀 1987-1 百代唱片《等待风起》曲目:
等待风起|下雨城市|光阴的陷阱|像我这样的单身女子|就这样离开你|皇帝与公主 V1|长相忆|我是如此深爱你|水湄|叶子说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如果陈淑桦想打入国际英文市场,百代看来是做不到这一点
《Miracle of Love》是陈淑桦在百代发行的第二张英文专辑,是一场爱情盛宴,每首歌都有她特别的柔情。但歌曲不如上一张《The Right to Sing》那样叛逆,也不如下一张《Hold Me Now》那样出轨。这是一张成功但不出色的英文专辑,也带来了市场定位的思考。
1983年底,陈淑桦的首张英文专辑《The Right to Sing》在百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,二十万的销量让它成为她最畅销的专辑。此后,记者常问她下一张英文专辑何时推出。她说由于英文市场大,公司对英文专辑很重视,所以不会轻易制作。到1987年,当她的华语制作从四海转到滚石后,台湾本地已有条件制作英文专辑。但上一张英文专辑的成功,促使她与 Reggie Verghese 在新加坡二度合作。
《Miracle of Love》的策划始于1987年初。也许因上一张很成功,这张的制作套路没有改变,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部歌曲仍为翻唱。这个套路有明显的局限性。八十年代中期,虽有英文歌手因翻唱走红,但毕竟是少数。作为国际唱片公司,百代本应有能力打造原创作品,尤其这两张英文专辑间隔了三年半,有足够时间做长远布局。然而,这张仍沿用翻唱模式,也许反映了公司对市场定位的判断——没有信心或野心将它推向国际英文市场。如果专辑主要面向华语市场,听众不会在意是否原创,反而更想听当下最流行的英文歌。但这对歌手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局限。
在这种模式下,《Miracle of Love》的核心任务是挑选好听、流行的歌曲。据陈淑桦说,1983年的专辑选材范围小,偏重民歌,而1987年的专辑则筛选了大量流行歌曲,其中一项重点是选择原唱为男歌手的作品,以增加新意。
虽然这是陈淑桦自己最喜欢的专辑,但它未达到上一张的成绩。一年销量七万张,虽达白金,但作为她成为天后以后的作品,反响不如前一张英文专辑。一方面是歌曲过于轻柔,没有像1983年那样大胆、出众的曲目;另一方面,也许这是听众对制作模式的否定。最终,百代没有跳出这个框架。如果陈淑桦想要打入国际英文市场,百代看来是做不到这一点。
如今,这张专辑早已绝版。几个月前,我在欧洲偶然找到一盘1987年的原版卡带。卖家说,有人搬家时在地摊甩卖,她廉价买了一堆卡带,其中包括这一张。虽然音质还不错,但她不喜欢,所以又低价转手。我就这样捡到了宝,拥有了世界上最后一盘1987年《Miracle of Love》卡带。One (wo)man's meat is another's poison.
📀 1987-6 百代唱片《Miracle of Love》曲目:
Miracle Of Love|If You Ever Had A Broken Heart|There'll Be Sad Songs(To Make You Cry)|Every Loser Wins|Now And Forever(You And Me)|Somewhere Out There|Because I Love You|Some Hearts Are Diamonds|Little Girl|Can't Help Falling In Love|Love In Your Eyes|Give Me Peace On Earth 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一个在滚石当官,一个寄人篱下,这场合作就不对等
我很庆幸当年不是陈淑桦的歌迷,对她的作品一无所知,没有经历过专辑宣传时的洗脑过程。四十年后,时光机把我带回八十年代中期,再加上随后的事件、采访和报道都已成历史,回头看那段音乐史,《女人心》的负面作用一目了然。
《女人心》常被视为陈淑桦在华语流行音乐界崛起的开端,专辑展现了都市女子的独立与知性。但回头看,这张专辑也许是她职业叙述滑坡的开始。在此之前,有关陈淑桦的叙述集中在她本人身上;在此之后,叙述的中心转向了制作人。“被捧红”“被转型”的说法从那时开始,对她的职业定位造成极大伤害。
1987年初,《等待风起》发行后,百代着手陈淑桦的下一张专辑。一个重要决定是不再像四海时期那样只和谭健常合作,而是不断更换制作人。这次选的是李宗盛。不同于钮大可,李宗盛当时已是滚石职员,一年后更升为副总经理,不是一般受雇的音乐人。陈淑桦的华语制作刚移到滚石时,他便以官方口吻欢迎她,说她应该有一个新的开始,滚石会帮她做到。一个在滚石当官,一个寄人篱下,这场合作就不对等。
专辑策划从1987年2月开始,与英文专辑《Miracle of Love》同步,但进展缓慢。陈淑桦说,当时看到李宗盛吊儿郎当的样子,担心专辑出不来。但在合作中,她发现他是个有思想的人,有些事想得很细,甚至不惜推掉已写好的五十首歌名,重新开始。专辑最初的构思是“十个女人的故事”,后来改成“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”,最后,大家看到的主题是“女人心”。
这是一张所谓“概念性”的专辑,也就是歌曲内容围绕一个特定概念。当时流行的是“都市女子”概念。在滚石,张艾嘉和潘越云已是先锋;在飞碟,苏芮和黄莺莺也是好例子。所以,这张专辑大致是描写都市女子的经历与心声。歌曲不再是谭健常、小轩时期的诗情画意,而是带有故事性,更接近西方流行歌曲的叙事方式。
由于陈淑桦常年演唱英文歌曲,还有《黑发变白发》的制作参与,这种思路对她来说不是新的。但毕竟是在A&R模式下制作的原创专辑,是她第一次深入参与写歌的过程,体会到词曲作者的想法。制作耗时,部分原因是她与李宗盛格格不入,不仅性格不同,作息时间有差异,在音乐和唱法上也有分歧。她在后来与归亚蕾的访谈中说,李宗盛也许是刚当上爸爸,做事像父亲一样——言下之意很霸道(他二人同岁)。但陈淑桦生性倔强,是一根弹簧,高压政策对她无效。两人时而争吵,时而冷战,但都对专辑用心,磨合一年,最终达到妥协。
专辑发行时,封套毫不犹豫地将李宗盛置于首位,说是“李宗盛让陈淑桦“诠译情感,是李宗盛“令她的纯净声音表现出多样个性”,是“李宗盛的新唱式”,“陈淑桦的新转变”。总之,这是李宗盛的作品,不是陈淑桦的。这种喧宾夺主的宣传,在陈淑桦的歌辑中从未出现过,其他歌手当年的专辑中也没有。如果滚石这么做有原因,那么百代怎么就放行了,难道不为自己的品牌和皇牌老将着想?
滚石的宣传在台湾立竿见影,〈那一夜你喝了酒〉成了热门歌。几个月内,《女人心》在台湾销量突破二十万,是陈淑桦卖得最好的一张。但在新马地区反响平平,报刊评价认为部分歌曲更适合李宗盛自己而不是陈淑桦,甚至质疑:这到底是陈淑桦的女人心,还是李宗盛的女人心?这种地区差异表明,专辑在台湾的畅销与宣传策略有关。
除了开篇曲,当年媒体重点推的另一首是〈那年25岁〉,被说成像诗一样的歌:一位去纽约的女子,爱上男人,却穷困潦倒没工作,钱花光了,他无路可走,她的婚姻和希望也完了。这是我听过陈淑桦最郁闷的一首,比她与谭健常做的生死离别专辑还要抑郁。难以想象这首歌会出现在代表都市女子独立的专辑中。我若是那个女子,移居美国,绝不会沉溺于爱情,陷在一个男人身上。试问男人会这么做吗?到了纽约就等着跟哪个女人结婚?不,他必定会寻求新机会,开始新生活。既然男人如此,为什么女人就那么傻?
无论专辑的概念到底是什么,吵来吵去,陈淑桦在专辑的宣传工作上输掉了——夸夸其谈不是她的特长,她命中与当官也没缘。但无论宣传怎么说,不可更改的事实是这些歌是陈淑桦演唱的,每一个字句都注入了她的歌声、情感和体会。专辑另一位合作者丁晓雯后来回忆,她听过李宗盛在写〈别说可惜〉时做的弹唱,没想到陈淑桦会唱出完全不同的风味。毕竟,这是女人唱的歌,男人可以旁敲侧击,甚至试图拥有,但最终,陈淑桦在这些歌中注入的是她自己的心。
快四十年了,这张归百代所有的专辑早已绝版,从未重发,陈淑桦在告别专辑中也未重录《女人心》中任何歌曲。专辑虽然当年卖得很好,如今越来越冷门,整体流传度不及百代前期作品。它的质量也就被时间考了下来。也许,这是上天对它负面作用的回应。
📀 1988-2 百代唱片《女人心》曲目:
那一夜你喝了酒|别说可惜|所以让我爱你|那年25岁|我只为你美丽|和你一样|请原谅我|柔弱女子|You Never Make Me Worry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YouTube视频探讨《女人心》专辑中歌手和制作人权力的失衡,歌曲是「柔弱女子」。
《女人心》专辑的文案将歌手置于被动地位,以制作人为主。这种喧宾夺主的宣传方式是权力失衡的表现。
自从违背父母之愿踏入乐坛,陈淑桦就提醒自己要维护名誉,要在这张专辑里打开心扉是不可能的
《明天还爱我吗》是陈淑桦最具杀伤力的专辑,也是一张隐藏着她爱情故事的唱片。也许是因为独特的个人意义,里面好几首歌具有摧毁性的威力,如〈哗笑的街〉和〈明天还爱我吗〉。许多歌迷认为这是陈淑桦最佳的专辑。制作只花了两三个月,和前一张《女人心》的漫长制作过程完全相反。
1988年春,《女人心》推出后,百代开始筹划陈淑桦的下一张专辑。媒体得到的讯息是她将制作一张英文专辑,延续《Miracle of Love》的胜果。至于华语专辑,陈淑桦说还在选制作人,其中包括李宗盛,以及“沈兴远、郑华娟、黄韵玲”三人的制作组,而她自己希望的人选是陈扬。经过《女人心》的制作煎熬后,她对华语专辑的制作过程没有信心,说可能从1988年8月开始,但预期制作会花很长时间。所以大家预期的下一张将是英文专辑,没有意料到《明天还爱我吗》抢了先。
那时候,陈淑桦的音乐制作走上了比较稳定的时辰,事业上的成功减轻了她的心理负担。但上一次失恋的伤痕还未痊愈,她不仅对爱情产生不愿投入太深的防范,对媒体和娱乐界也更加提防。然而她逃不掉媒体对她私生活的追问,于是推出新的应付方法——小学三年级的初恋,后来小男生移居美国,三年前他们在纽约偶遇,什么感觉都没有。这么明显的搪塞考倒了媒体,拿她没办法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《明天还爱我吗》的制作开始了。制作人又是一个和陈淑桦同岁的新人,陈升,而陈淑桦希望的陈扬协助了制作,黄韵玲则参与了编曲。当年的录影显出,陈升和陈淑桦达到一定默契,足以让他在与她同台的电视节目上当众开她的玩笑。陈升的想法是做一张延续《女人心》的专辑,但歌里的故事不是天下任何一个女人的,而是陈淑桦自己的。换言之,他试图打开陈淑桦的心扉。
自从违背父母之愿踏入乐坛,陈淑桦就提醒自己要维护名誉,不落入娱乐圈的尘埃,不辜负父母的关怀。她不久前因为娱乐界的炒作吃了大亏,这些年来想了各种办法应对媒体对她隐私的侵犯。要在这张专辑里打开心扉是不可能的。但这是一个难得的、可以打下自己烙印的机会。她能做的,就像抛出“小学的初恋”一样,是给些无关紧要的点点滴滴,知道陈升不会轻易放过她,在他们的交流中结合她的体验。 他们最后选定的专辑主题是与一个不投入的恋人分手。
陈升在2003年《给淑桦的一封信》中说,陈淑桦透露给他的具体内容很少。但陈升在和她的接触中洞察出她一些隐藏很深的东西。在专辑推出后、1988年的采访中,陈淑桦承认陈升对她的内心世界有了解。她说:“陈升是一个迷样的男人,他让我自觉是个十足的女人,他仿佛可以完全透视我的心事,使深藏内心的秘密,不由自主一点一滴流露出来。”
就这样,以这种若即若离的方式,陈淑桦达到了她能接受的、影响专辑的方式:既没有讲出具体经历,又流露了她的感受。《明天还爱我吗》就成了有她个人意义、值得琢磨的专辑。
这张专辑一度是我的最爱。在我还不知道制作背景前,就已被好几首歌震住。专辑推出时,百代注重宣传的是一首与她早年专辑《美丽与哀愁》同名的歌,她自己也多次现场演唱。这是一首优美而杀伤力强的歌,但歌词模棱两可,有点可疑。考虑到专辑制作时他们猫捉老鼠的情形,不排除其中有些陈淑桦未意识到的玩笑。
主打歌〈明天还爱我吗〉是我最推崇的陈淑桦歌曲。这首小虫谱的歌流传下三个版本。1988年海外发行的CD版由黄韵玲编曲,每次我听都有被它窒息之感。它的效应就如 Adele 的〈Set Fire to the Rain〉一样,有摧毁力的美。如果陈淑桦只发过这一张专辑,只唱过这一首歌,我也会是她的歌迷。
也许与快速制作有关,这张专辑没有确定“最佳版”,台湾原版卡带和海外CD版之间有出入,好几首歌在音乐编辑和演唱上都有两个版本。专辑于1988年11月意外推出,台湾大街小巷都飘着“亚瑟潘的四个朋友”。但一个月后陈淑桦的新英文专辑也面世,两张在市场上产生竞争,宣传也远不及《女人心》。《明天还爱我吗》的销量未破《女人心》的纪录。一年后,有〈梦醒时分〉的专辑压住了她过去的作品。
1990年,百代和滚石分裂后,滚石未取得《明天还爱我吗》的版权,它归百代所有,断掉了它的长远销售和广泛流传。陈淑桦于1995年重录了〈明天还爱我吗〉并制作了MV,是对这张最具个人意义专辑的珍惜与保留。近四十年后,专辑中好几首歌仍广传于民间,留住了陈淑桦在事业和生命转折点前,歌声的美丽、深情与威力。毕竟,这是她的故事,链接了她的内心世界。
📀 1988-11 百代唱片《明天还爱我吗》曲目:
美丽与哀愁|明天还爱我吗1-2|孤单|伤心旅店|如梦如烟|亚瑟潘的四个朋友1-2|哗笑的街1-2|日安忧郁1-2|生命中的DJ|本城女子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克服了语言障碍,但文化和种族的隔阂却是如今也难以跨越的鸿沟
1988年12月,陈淑桦发行了她的最后一张英文专辑《Hold Me Now》。虽然这也是一张翻唱专辑,但两个特色使它成为陈淑桦最佳的英文专辑:选曲的大胆和演唱的深情。契合陈淑桦“梦境天后”之称,一半的歌与“梦”相关。更重要的是,专辑里的歌展现出非常强烈的爱情,有些歌,比如男女对唱的〈Closer〉,如果翻译成中文就出了轨。陈淑桦虽然就此结束了英文演唱,但没有放过这最后的机会,在语言隔阂的庇护下,挑战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情感表达的束缚。
陈淑桦的演唱非常动人。对英文不了解的听众也许不能完全感受到这些歌的效应。这张专辑录制时间和《明天还爱我吗》在同一个时期,那时她的演唱有摧毁性的威力。如果你对《明天还爱我吗》有感受,那么《拥抱我》英文专辑里的歌也威力无穷,听完后让人觉得怎能就此了结。
最近细听了〈Somewhere In My Heart〉,听到她唱:“And I'm sure we're gonna find our way and we'll surely meet again one day in the arms of the Lord.”(翻译:我相信我们会找到出路,有一天会在上帝的臂膀里再相会)真是难以描述的伤感。人生很无奈,有些东西是心灵没法承受的,不能面对,也不能想象——无论是写作、演唱,还是扮演。
这张专辑的制作没有脱离前两张的套路,仍是全盘翻唱。陈淑桦有实力以原创英文歌成为国际巨星,但生不逢时,时代和条件局限了她的影响力。此后,她没有再作英文专辑,与百代的合同不久后也到期。陈淑桦克服了语言障碍,但文化和种族的隔阂却是如今也难以跨越的鸿沟。
正是这些鸿沟,使英文歌的原唱歌手没有深入到亚洲市场,给陈淑桦的英文专辑带来了市场。但同样的,这些鸿沟也阻碍了她的作品进入英文市场,哪怕是原创作品(如〈You Never Make Me Worry〉)。百代当时把亚洲歌手的英文专辑定位在华语市场是有原因的。
若有野心想打入英文市场,面临的问题归结到人(甚至高等动物)的特点:内群相近,外群排斥(The "in-group/out-group" effect)。音乐可以消弭冲突,但最终,它很难完全克服进化给人带来的局限。陈淑桦的英文演唱已经起到跨越文化差异的作用,但这条路理论上能走多远并不清楚。但愿有一天,音乐会成为全世界皆通的语言,没有国界、文化和种族的隔阂。当那天到来时,我想,所有人为的灾难、痛苦和冲突也会随之消逝。
📀 1988-12 百代唱片《Hold Me Now》曲目:
Cello|Ebony Eyes|Stay|I Don't Remember|Who's Leaving Who|Sukiyaki|Hold Me Now|Closer|Love Song|Every Time You Walk In The Room|Somewhere In My Heart|Wings Of Love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制作概念来自于陈淑桦,但日后的宣传逐渐将她的作用削弱
陈淑桦职业中最成功的专辑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,制作概念来自她自己,但日后的宣传逐渐削弱了她的作用,甚至将她说成是实现了他人的梦想。这与当年的报道完全不同。回顾专辑制作的背景,对了解陈淑桦的音乐贡献有重要意义。
1989年春节,陈淑桦受邀重返马来西亚香格里拉夜总会,办了两场晚宴演唱会,也为新近发行的《明天还爱我吗》和《Hold Me Now》作宣传。她说新年的一个心愿是录制一张传统台湾民谣,但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音乐人来做。这就是三年后《淑桦的台湾歌》的起点。她还提到有可能和李宗盛第二次合作,录制下一张华语专辑,并希望制作一张用歌与歌迷交流的作品,就像三年前她在马来西亚演唱的〈你说,我说〉一样。
这个构思就是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的起源。虽然前一次《女人心》的合作过程不顺,但卖座甚佳,促使陈淑桦与李宗盛再度合作。那时李宗盛已是滚石副总经理,工作繁忙,但他欣赏陈淑桦的才华。听了她对新专辑的想法后,他觉得思路不错,便开始合作制作一张可以与歌迷交流的新专辑。
这一次,两人比上次多了默契与信任。陈淑桦在后来的采访中说,制作这张专辑时,他俩都清楚对方能做到什么程度,什么该问,什么不用问;她还表示李宗盛的态度比上次温和。
李宗盛认为陈淑桦的歌声优美,为了完全显现其魅力,整张专辑没有用任何和声,唯一的例外是他参与的合唱〈你走你的路〉。但或许他知道男声(哪怕是他自己)很难配上陈淑桦的演唱,所以这首歌里女声的部分远远超过男声,就像几年后的〈明明白白我的心〉一样。陈淑桦的杰作就在这种平衡的合作中诞生了。
为配合专辑发行,陈淑桦一改造型,令人哗然地剪掉长发,比男生还短,一反过去长发飘飘的女艺人形象。她本来就长得有些俊美,剪发后更添英气,为专辑增了几分刚毅。天时地利人和,这张专辑天衣无缝。陈淑桦在十一月的台视现场演唱中,将〈梦醒时分〉唱成了天作。
这张专辑的宣传比《女人心》更公平。在新马地区,百代既注重歌手,也赞扬制作人。专辑上市后,〈梦醒时分〉在一两周内便登上台湾排行榜冠军。年底时,专辑销量有破纪录的趋势。当时,五万张是白金唱片,二十万是热门,三十万可列年度最佳。唱片很快卖到十五万时,陈淑桦与滚石宣传人员开玩笑说,要是卖到四十万,她的新车就给他们。这本是没人当真的玩笑。陈淑桦说做梦也没想到专辑能卖到四十万张。
1990年初,销量破了四十万,还直奔五十万。车依然在陈淑桦手里(毕竟只是玩笑),但她开始发怵:这样下去,以后的专辑怎么办?这样的成果不可能轻易超越。陈淑桦一向前瞻不后顾,每出一张专辑都想着如何超越前作,这种精神撑她渡过早年的萧条。按惯例,她应将重心转向下一张,但显然,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是一张难以超越的作品,为后续工作设下了极高的门槛。
此时,她母亲关注的却是女儿的终身大事。见她已三十而立,仍在情场上蜻蜓点水,婚事还八字没有一撇,敦促她别想着下一张了,多花些心思在个人问题上。陈淑桦跟母亲说:好,要是下一张专辑卖到七十万,我一定想办法把自己嫁掉。
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就这样成了台湾首张销量破百万的专辑,实现了陈淑桦与歌迷交流的初衷。街上有歌迷遇到她,跑来拥抱,哭着说“你唱出了我的心声”!不仅如此,〈梦醒时分〉在社会与歌坛掀起风潮。陈淑桦成了“都市女子代言人”,也是当时台湾女性独立的象征之一。在歌坛上,她开启了女歌手造型多元化的时期,这张专辑也开创了华语乐坛女人不依赖爱情的思路。
1990年三月底,百代终止滚石在台湾的代理权,双方需在六个月内清仓、销毁文案,并将不属于自己的母带退还。当时,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的成绩已极为显著。滚石买下了这张专辑的全权,但未取得前三张(《等待风起》《女人心》《明天还爱我吗》)的版权。
次年,滚石的国际代理 BMG 重新发行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,并将其推入中国大陆市场,这是她进入大陆市场的起点。但专辑改名为《梦醒时分》,去掉了陈淑桦的初衷。由于早期专辑归属百代,不可能由 BMG 与滚石发行,导致了陈淑桦“起身于〈梦醒时分〉”的误解。与百代当年的公平宣传不同,后期宣传更强调制作人,使专辑逐渐走上《女人心》的老路。2003年《给淑桦的一封信》进一步削弱了她的主导作用。如果不是找出了1989年的报道,专辑制作概念的真正来源也就没处寻了。
这张专辑之后,陈淑桦与百代的合同终于到期,可以自由选择厂牌,也与多家公司洽谈。知道其他公司难以超越她的既有成就,陈淑桦选择留在滚石。毕竟,她已将自己的心刻进了过去三年的作品里。
新的开始,本是新的机会。但就如她未曾料到自己能如此成功地打动听众,陈淑桦也没料到接下来的灾难。
📀 1989-11 百代/滚石唱片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曲目:
梦醒时分|你走你的路|傲慢与偏见|爱是唯一的理由|云的骚动|无言的表示|依然想你|爱情走过夏日街|我可以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1990年,陈淑桦正式加入滚石。这本是她的新起点,但娱乐界终究与她的生命不相融。大病康复后,她开始谋划离开乐坛的方式。九十年代,她在一张又一张专辑里实现了最后的音乐愿望,也走向一条不归之路。她唱出了杰作〈滚滚红尘〉,留下了传统台湾民歌,还开启了华语节奏蓝调。她将对母亲的感恩、对同事的致谢、和对音乐的热爱留在了《生生世世》里,潇洒地挥别她的梦境王国。正如她母亲所说:“淑桦应该是无遗憾啦!”
一夜夜的不眠,一滴滴的泪,一口口的汤,她妈妈就这样把陈淑桦从死神的手里夺回
《一生守候》是一张继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后的精美专辑,不愧于前一张给听众带来的期望。但当年的录影也留下了陈淑桦灾难的起点。从此,她的歌唱生涯和人生轨迹发生巨变,改变了她的音乐旅程。
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的成功给陈淑桦带来巨大压力。娱乐界的宣传工作越来越强调转型,仿佛她必须不停蜕变,在一个偶像层出不穷的乐坛维持新鲜感。这种压力意味着陈淑桦得做两件事:唱出更美的歌,并保持外形的亮丽。她还同时面临各个渠道给她婚事上的压力。《一生守候》便是在这种压力下制作的,主要制作人是小虫。
小虫曾在《明天还爱我吗》专辑里和陈淑桦合作,对她非常尊重,很赞赏她歌声中既西化的风格,又带有东方优柔的古典美。他在加入滚石前就希望给陈淑桦写歌。为了突出她演唱中既古典又现代的美,小虫写了〈情关〉——陈淑桦最美的歌曲之一。歌曲意境既温柔又潇洒,不仅曲调优美,歌词也用了大量的卷舌音,突出了她发音的完美。这首歌后来成了武侠电视剧的主题曲,赋予陈淑桦“半抒情、半武侠”之称。
但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,是陈淑桦的代表作〈滚滚红尘〉。这首罗大佑写的歌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,电影由三毛根据张爱玲的生平改写,是一部四十年代的政治爱情悲剧。这首歌表达的深情与无奈,只有曾经体验过那个年代政变的人才能真正体会。罗大佑原本打算与陈淑桦合唱,并录制了合唱版,但最终她的独唱远胜二人合唱,除了在电影中出现,后来更成为独立于电影的华语经典。虽然我偏爱〈明天还爱我吗〉,但不可否认,〈滚滚红尘〉——这首我珍藏数十年却不知是陈淑桦演唱的歌——略胜一筹。它深厚的文化背景与细腻的情感是陈淑桦的写照。
《一生守候》在1991年为陈淑桦赢得了金曲奖,是她第二次荣获台湾最佳女歌手奖。从“怎么对得起上一张专辑”的角度来说,它达到了目的,似乎足以缓解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带来的巨大压力。但无法抗拒的是,这段拼搏带来的毁灭性后果。
就在这张专辑发行期间,陈淑桦中了毒。她服用的一种控制体重的中药,被药师暗中掺入毒性成分,导致体重急速下降,并出现严重贫血。等她察觉不妙时,已为时过晚,差点丧命。这种毒药的解毒过程极其痛苦且危险,康复就像在地狱中走了一遭。
起初她自责,不愿透露真相,与母亲离开台湾,远赴他乡,独自面对死神的折磨。死神跟她耗了几个月,最后看在她母亲的面子上才放她一马。一夜夜的不眠,一滴滴的泪,一口口的汤,她妈妈就这样将她从死神手里夺回。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陈淑桦。
陈淑桦不是第一个因控制体重而受害的艺人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虽然事故本身难以预料,但在她所处的体制中,迟早会有人中招。康复后,陈淑桦勇敢公开了这段经历,认为有责任提醒公众这种伪药的危害。那位药师也被查封。
但真正需要整治的,是那个将女艺人逼上绝路的体制。它是人为的,虽非不能改变,却关卡重重。最终,陈淑桦选择与乐坛断绝——音乐不再是艺术,也不再是她的避风港,而是差点要她命的祸首。
📀 1990-11 滚石唱片《一生守候》曲目:
情关|一生守候|不要随便说 Bye Bye|秋日的午后|紧紧拥抱朋友 |滚滚红尘|东方的朋友|红楼梦|春去春又回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说这张专辑是陈淑桦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,一点也不夸张
《聪明糊涂心》是一张很特殊的专辑,录制于1991年陈淑桦病重期间。那时,她已离开台湾,在他乡调养身体。也许是因为当时生死只在一线之间,也许是她的人生观因此有所转变,这张专辑格外耐听,情感细腻如滴滴的水,跳跃的光。主打歌〈聪明糊涂心〉是郑华娟对陈淑桦的善意告诫,其富有哲理的歌词赢得了许多歌迷的推崇。
这张专辑发行于1991年底。一个月前,1991年11月,陈淑桦刚凭《一生守候》获得金曲奖。那时她的身体状况仍未完全恢复,在颁奖典礼中途退场,结果揭晓时已不在现场。当年的报道说,她的健康已恢复不少,但医生不允许她受到刺激,同事也觉得无论结果如何,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冲击。她本人对金曲奖很在意,否则不会出席,但提前离席与健康问题直接相关。
从当时的报道可见,这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康复过程。《聪明糊涂心》竟能在那一年完成录制,并维持陈淑桦一年一张专辑的节奏,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成就。录制过程异常艰辛——过去一首新歌她只需哼几遍便能录好,而病重时思路难以集中,一首歌好几天都完成不了。她多次向制作人道歉,但同事对她也很理解。1991年金曲奖后的访谈里,陈淑桦感谢李宗盛当时对她的宽慰。
专辑面世后,陈淑桦在台湾电视上进行宣传,有一小段即兴演唱,并称歌迷是她的「衣食父母」。她恢复得不错,但毕竟刚大难不死,神情比过去低落。在新马地区的报刊上,《聪明糊涂心》几乎没有出现过,她看来没有前往宣传,滚石似乎也采取了低调态度,也许是避开专辑录制的背景。在中国大陆,这是陈淑桦打开市场后的新作,因此即使没有大力宣传,还是满受欢迎,〈这样爱你对不对〉与〈聪明糊涂心〉成了两首热门歌。
说这张专辑是陈淑桦用心血与生命换来的,一点也不夸张。歌曲本身虽与她的健康状况无关,却藏着她一滴滴的血泪与一点点的煎熬。这一年病痛给了她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人生与职业。1992年的采访中,陈淑桦说歌唱是她的最爱,如果重来一次,她仍会选择这条道路。但她早已超越了自己,超越了任何人对她事业的期望。然而,歌唱生涯与她的生命不相融。在离别之前,她还有几个心愿要了结。
📀 1991-12 滚石唱片《聪明糊涂心》曲目:
你变了没有|这样爱你对不对1 |聪明糊涂心|爱情请进|夜游|Love Comes Again|想你的人没有睡|当我看你的时候|光的楼梯|你梦到我了吗|这样爱你对不对2|爱的小语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演唱美得无以伦比,每首歌都可以和邓丽君八十年代的台语专辑媲美
陈淑桦大病康复后,着手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录制《淑桦的台湾歌》,实现她多年与祖母沟通的心愿,并为保留传统台语歌作出重要贡献。这张专辑的构思来自陈淑桦,她早在1989年初便提过这个愿望。但当年她的主力制作是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,再加上没找到理想的音乐条件——用现代新音乐诠释传统台湾歌——这个计划便暂时搁置。
1992年,她终于康复到可以着手完成这件事。专辑由她与李宗盛合作,应是旧事重提。但从当年报道来看,这个构思一直源自陈淑桦多年来的想法。李宗盛对这张专辑并没有特别看重,觉得这不是一件特殊的任务,完成即可。从《女人心》到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,再到《淑桦的台湾歌》,三张他们合作的专辑中,李宗盛的影响力越来越弱,而陈淑桦的主导作用则越来越强。
我不懂台语,看了歌词也记不住,只能大致明白她唱些什么。也许正因如此,这张专辑的演唱之美无以伦比,每一首都可以与邓丽君八十年代的台语专辑媲美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〈秋风夜雨〉,是一首值得循环播放的作品。
虽然不少歌手在职业后期录制台语专辑(如苏芮、孟庭苇),但陈淑桦做这件事的时间相对早,是在她歌声与技艺巅峰之际。那段时间,她唱了许多极为畅销的歌(如〈明明白白我的心〉)。《淑桦的台湾歌》并非普通的心愿集,而是天后在技艺顶峰时精心献上的礼物。
📀 1992-6 滚石唱片《海洋之歌》曲目:
月夜愁|白牡丹|阮不知啦|秋风夜雨|走马灯|思想起|河边春梦|台东人|补破网|孤恋花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YouTube MV 「月夜愁」
关于淑桦台湾歌的最早报道出自 1989 年初
没有人能超越陈淑桦演绎〈笑红尘〉的哲理,〈问〉的高贵,〈梦田〉的温暖和希望,以及〈流光飞舞〉的妖娆
《爱的进行式》是一张新歌与旧歌的合集,英文名为 “淑桦最心爱的歌”,发行于1994年初。这张专辑既让陈淑桦挑选出她在滚石时期最心爱的作品,也让她完成了一些心愿,例如以〈梦田〉来追念三毛。
1993年,陈淑桦没有发行任何新专辑。但自1992年夏天《淑桦的台湾歌》推出后,她也并非闲着。接下来一年的主要工作,是打开中国大陆市场,包括1992年8月在北京和上海的巡回演出、1993年亚运会的演出(并会见中国女排),以及录制电影主题曲,如〈笑红尘〉、〈流光飞舞〉和〈萍水相逢〉。她的名声在中国大陆迅速攀升,歌声风靡各地。虽然没有推出新专辑,这些宣传工作巩固了她的地位。
1994年发行的这张专辑中,新歌首首重要,也首首成经典。数量虽少,却更衬托出陈淑桦的珍贵,显现出她点石成金的能力。没有人能超越她演绎〈笑红尘〉的哲理、〈问〉的高贵、〈梦田〉的温暖与希望,以及〈流光飞舞〉的妖娆。〈笑红尘〉乃《笑傲江湖》里东方不败之歌,不少歌迷将陈淑桦视为华语歌坛的「东方不败」。
然而,自中毒事件后,陈淑桦很少在台湾居住,在新马地区也极少露面。这段时间,她曾在加州求学(likely Cal State Fullerton),尽量隐瞒身份,融入学堂。一年的病痛,加上三年多的漂泊,给了她时间与空间重新审视人生和职业。离别,其实已在1994年的这张专辑中埋下伏笔。毕竟,这张专辑的英文名字是 “The Dearest of Sarah”——她的最爱。
📀 1994-1 滚石唱片《爱的进行式》曲目:
爱的进行式|梦田|问|萍水相逢|流光飞舞|笑红尘|梦醒时分|这样爱你对不对|滚滚红尘|情关|无言的表示|聪明糊涂心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去安慰时,发现好友听的音乐都很低沉,因此动念录制一张宽心的专辑。
《淑桦盛开》是台湾首张节奏蓝调(R&B)专辑,录音地点在加州。不仅录制费时,陈淑桦也为此投入大量宣传,是她极为看重的作品。专辑十分耐听,一开始或许平淡无奇,越听越好听。这10首歌凝聚了陈淑桦多年积累的体会。她当时积极的宣传,让媒体一度以为她将重返歌坛,以全新的音乐风格再度出发。没想到数月后,她会彻底告别乐坛。回望当时的欢快亮相,也许是因为她完成了一项重要项目,音乐上的夙愿即将圆满。
专辑方向由陈淑桦决定。她认为节奏蓝调在欧美已风行多年,应该引入华语乐坛。问题在于中文歌词的发音方方正正,与节奏蓝调的律动不易融合,因此无论歌词写作还是演唱方式都必须特别调整。制作前,陈淑桦在美国生活和求学。异乡的环境,加之中毒事件后的病痛,对她的音乐取向、歌路选择及歌曲主题都有影响。她的一位好友曾一度有轻生念头,她去安慰时,发现好友听的音乐都很低沉,于是动念录制一张宽心的专辑。
在她的坚持下,滚石找来了曾在美国学习节奏蓝调的陶喆,以及曾在〈一生守候〉中与她合作的王治平。他们相处许久,从上百首候选曲中挑出十首。录音大约始于1994年,历时长达五个月;以陈淑桦一贯的高效率而言,这是极为漫长的录制期。其间,她与制作人在音乐理念上有分歧,花了不少时间讨论与磨合。最终,陶喆并不认为这是一张正统的节奏蓝调专辑,但发行时以及后来都被定位为R&B作品。
这张专辑不仅耗时,也耗资甚巨。当时电子邮件尚未普及,Zoom一类的工具更是天方夜谭,跨国协调全靠人员往返台湾与美国。由于这是她主动争取的挑战,加上滚石的大力支持,陈淑桦心怀感激。
但专辑的推出也因陈淑桦在1995年农历新年突发呼吸道疾病而延期。当时她病重昏迷了几天,差点第二次丧命。康复后,专辑终于在1995年6月中旬发行。她为这张心血之作做了大量宣传,也不愿让公司亏本。上市两周便售出21万张,公司不会亏本了,她也松了口气。
然而,这两场大病不仅改变了陈淑桦的人生轨迹,对她母亲也是巨大的打击。第二次从死神手中将女儿夺回,她的母亲已不忍再看她受苦。1995年夏天,当记者问陈淑桦在音乐界还有什么野心时,她母亲忍不住代答:“淑桦得过台湾金钟奖、十大歌星奖,连香港华语金曲奖也拿过三次,对她来说应该是无遗憾啦!”
那年夏天的宣传,也是陈淑桦最后一次大规模媒体亮相。在访谈中,她谈了许多对人生、音乐、爱情与命运的看法。她仍希望开演唱会,而且是一场大型巡回,但也担心体力不支,正在锻炼身体。
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,也许是她音乐生涯中唯一的遗憾。自1982年参加东京歌谣赛以来,她观摩过不少国际巨星的演唱会,一直希望举办一场高水准的个唱。1986年在马来西亚的演唱会虽部分实现了这一目标,但规模仍非她的理想。尽管如此,在退出乐坛前,她已圆满完成了许多音乐心愿,而《淑桦盛开》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。
📀 1995-6 滚石唱片《淑桦盛开》曲目:
说,你爱我|爱得比较深|魔力|爱的换日线|聪明的人懂得忘记|预感|不做情人,不做朋友|爱情不再来|拔河|Kiss & Tell |Always in My Heart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《生生世世》便成了一场没有观众的告别演唱会,留给歌迷静静欣赏
《生生世世》发行于1995年12月,是陈淑桦第二次赢得金曲奖的专辑。官方时间线上这是倒数第二张,但从诸多线索来看,它也许才是她真正的最后一张专辑,一张精心策划的告别作。
这张专辑的构思始于1990年,在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之后、《一生守候》之前。当时,陈淑桦便提到想重新演绎一些早期作品,一方面可以减轻再创新高的压力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年歌艺的变化,让她希望重新诠释旧作。但那时她与百代的合约刚满,而百代与滚石在1990年分道扬镳,双方正忙于清仓处理版权问题。《一生守候》中只重录了海山时期的〈红楼梦〉。年底她因病倒下,使原有计划再度搁置。
与前作《淑桦盛开》不同,陈淑桦并未为《生生世世》做任何宣传,甚至没有亲自出席金曲奖领奖。同事与唱片公司似乎都未意识到这是她的告别作。滚石的宣传仅聚焦于她与张国荣合唱的〈当真就好〉,甚至错误地将〈娃娃已长大〉宣传为旧歌重唱。连制作人小虫多年后也懊悔地说,他没想到陈淑桦在这张专辑后就离开了歌坛。也许他们1995年合作时,陈淑桦只是旧愿重提,并未吐露这是一次告别。
《生生世世》里的歌几乎首首都带有个人意义。正如我在之前的专辑中提到,每一首重新录制的作品对陈淑桦而言都值得纪念。但最重要的,或许是新歌〈娃娃已长大〉,为陈淑桦早年的〈娃娃的故事〉画上句号。每次听到这首歌,我都被它打动——它既温暖人心,又催人泪下。
爱有很多种,其中最难割舍的是母女情。〈娃娃已长大〉是陈淑桦献给母亲的歌——那个陪她走过风雨、替她承受打击、为她与死神搏斗的人。“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,也是最好的工作伙伴。”陈淑桦在1992年的采访中说。而她,也是母亲生命中最亮的光。
陈淑桦最后的愿望是开一场演唱会,但年初的重病让她体力不支。于是,《生生世世》便成了一场没有观众的告别演唱会。我很珍惜她录下的这张专辑。若当年她只是举办演唱会,也许并不会留下现场录音,那么像我这样迟到几十年的歌迷,就听不到这些歌。而如今,我可以反复聆听〈秋别〉、〈娃娃已长大〉、〈拥抱我〉等作品。没有现场的喧哗,只有她百分之百投入的歌声,将三十年的经历、对音乐的热爱、对母亲的感恩、对同事的致谢,以及对自己的告别,浓缩在这十来首歌中。
这是我最推崇的陈淑桦专辑。它也许没有《跟你说 听你说》的畅销、《明天还爱我吗》的威力、《浪迹天涯》的精美,或《夕阳伴我归》的淳朴,但它是天后的绝唱,是送给歌迷的告别礼物,是最具淑桦特色的专辑。
哪天我走了,这张专辑会伴我而去。也许来世,就如〈拥抱我〉里唱的那样——鸟语花香,而我的身影将化作自由的飞鸟、闪烁的雪花、宁静的秋雨,以及无尽的梦境。
📀 1995-12 滚石唱片《生生世世》曲目:
当真就好|生生世世|明天还爱我吗|雪花飘|黑发变白发|秋意上心头|红楼梦|秋别|娃娃已长大|温窗前雨|别后无恙|拥抱我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我们做的工作是为了改变最后定论
官方最后一张陈淑桦专辑是1998年初发行的《失乐园》,但她在两年前已隐退,没有出面宣传。这张专辑的制作背景不清楚,但录制时间应与1995年的《淑桦盛开》相近,演唱依旧优美。其实,〈爱来时〉情绪高昂,但〈失乐园〉的凄凉,加上陈淑桦当时丧母之痛,带来几十年也挥不去的忧伤。
这就是所谓的 peak-end effect:事件的结尾会彻底影响人们的整体感受。或许这是陈淑桦在精心策划退出歌坛时未曾料到的——本以为《生生世世》是完美的收束,有最后一首歌留下鸟语花香,还赢得了金曲奖。但哪料到《失乐园》成了职业生涯的终点,更没想到无缘无故收到一封炸了锅的信。于是,职业的结尾被定格在〈失乐园〉的凄凉与《给淑桦的一封信》中的片面之词。我们所做的工作,是为了改写这一最终定论,将 peak-end 推回到《生生世世》,把人们对陈淑桦的定论留在她主导的音乐王朝。
祝福陈淑桦,祝福她的梦境王国,以及一直爱护她的歌迷。
📀 1998 滚石唱片《失乐园》曲目:
失乐园|打电话给没有人|爱来时|Let Me Know|不想|惩罚|鱼|一半一半|太吵|秋天还早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的音乐融合了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乐,并将西方音乐元素自然融入华语歌曲。但她的贡献远不止是一位一流的歌手, 她更是是一位有思想、有胆识的音乐家,是推动华语乐坛女艺人多元化的先行者,台湾女性独立意识的象征,也是跨越地域与文化隔阂的桥梁。她实现的,是都市女子和乡间女子共同的梦想:独立自主、掌控自己的命运。如今,我们打开这扇记忆的门,欢迎你走进陈淑桦那充满深情、智慧与希望的梦境音乐王国。
This site was enriched by the generosity of a long-time Sarah Chen fan from Malaysia, C.Y., who shared her personal collection of clippings and magazine articles spanning much of Chen's career (1983-1996).
这些是陈淑桦成名前的早期专辑,许多已难寻相关资料,本文不做详细介绍。若想了解她最初的声音与风格,请参阅下列播放清单。
值得一提的是专辑10《归程》,陈淑桦八十年代首张专辑,是她第一张总体旋律都优美的专辑。这是陈淑桦职业稳定下来的开端。《娃娃的故事》唱得无与伦比的美。首版的《秋别》就已经唱得很美。此时陈淑桦的技艺已成。成功是必然的。
陈淑桦专辑大全 1|爱的太阳 1973
陈淑桦专辑大全 2|再会吧!心上人 1976
陈淑桦专辑大全 3|寒雨曲 1977
陈淑桦专辑大全 4|悄悄地说再会 1977
陈淑桦专辑大全 5|飘云。落花。爱 1978
陈淑桦专辑大全 6|西洋歌曲 1978
陈淑桦专辑大全 7|少女早期单曲
陈淑桦专辑大全 8|自由女神哭泣了 1979
陈淑桦专辑大全 9|宁静海 1979
陈淑桦专辑大全 10|归程 1980
陈淑桦早年的歌声像是一种乐器,有钢琴的清脆、吉他的弹性、小提琴的轻柔
陈淑桦早年的歌声像是一种乐器,有钢琴的清脆、吉他的弹性、小提琴的轻柔。那种特别的音色,加上她的深情,成了整个乐团里最动听、最富表现力的“乐器”。这种特性在她八十年代的第二张专辑《美丽与哀愁》里非常明显。
这张专辑包括了同名电影的主题曲。主打歌〈美丽与哀愁〉是翁清溪的作品,另一首〈定情〉也出现在电影中。这张专辑非常耐听,全体旋律优美,有些歌,比如〈夜语〉、〈那个人〉、〈定情〉让人爱不释手;〈欢聚〉的欢快节奏、〈星河颂〉的独特编曲,也为整张专辑增添了特别的风味。可惜的是,1988年出现了一首同名的新歌,给1980年的这张专辑带来了混淆。
📀 1980 海山唱片《美丽与哀愁》曲目:
美丽与哀愁 |欢聚|我从好远的地方来|那个人|忘形的轻吟|跟著你|星河颂|梦之约|再见雏菊|定情|夜语 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我最喜欢的陈淑桦早期歌是「夜语」,出在1980年的专辑《美丽与哀愁》里。
陈淑桦现场演唱「美丽与哀愁」,是早年难得的录像。
此时陈淑桦技艺已成熟,突破的条件完全具备
1981年,陈淑桦发行《又见春天》时,她的技艺已成熟,突破的条件完全具备,只差一首成名曲,便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星。《又见春天》也是电影主题曲专辑,收录多首叶佳修的作品,然而这张专辑销量不高,之后一年里陈淑桦没有录音机会。她原本计划前往美国 Oregon 大学念书。在飞离台湾前,《夕阳伴我归》的制作人找上门来,从此延续了她的歌唱生涯。
专辑里的〈小风小雨〉被我们选为陈淑桦海山期的代表作。这是刘家昌、孙怡写的歌,虽然不是海山期最有名的,但很有代表性。〈你我的小秘密〉是一首优美的男女对唱,尤其是陈淑桦的那一半,歌声优美极了。〈陪我到海边散步〉也值得一听再听。专辑里最有名的,或许是叶佳修的〈含羞草〉,契合当年民歌的走向。陈淑桦曾在和潘安邦同台的一次电台广播里现场演唱,展现出她当时清纯玉女的形象。
唱片封面上的陈淑桦,清纯而有些害羞。唱片出来时,新加坡的一名记者和百代经理贝蒂在逛台湾歌行时看见了封套。记者觉得陈淑桦有点土气,但贝蒂说:「很难得有这么一个秀气动人的女孩。」也许,百代唱片公司就从那时开始注意到了陈淑桦。
📀 1981 海山唱片《又见春天》曲目:
又见春天 |你我的小秘密|含羞草|秋盼|小风小雨|伞的宇宙|归情|陪我到海边散步|整个的萦绕著你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陈淑桦虽然有所突破,但并未就此走红,那种不温不火的感觉就是挥之不去
陈淑桦职业的首次突破来自于1982年初发行的《夕阳伴我归》,由钟光荣制作,成为当年的畅销专辑。专辑主打歌是一首轻快的民谣,后来被潘安邦翻唱后更广为流传,也进一步提升了原唱陈淑桦的知名度。这张专辑中我最推崇的是〈明月寄情〉,是陈淑桦海山期数一数二的佳作。
陈淑桦自己偏爱的是〈红楼梦〉,曾于1990年和1995年两度重新录制。据传,这首歌和古典小说《红楼梦》无关,而是与作者王泰成求学时期一栋红楼有关。王泰成是一名高中生。据陈淑桦说,这首歌是在一次歌曲争奖比赛中获奖后被收入专辑,但她从未见过王泰成,也不知他的去向。在1992年与归亚蕾的一次访谈中,陈淑桦说她喜欢这首歌,原版演唱时她还年轻,唱得淡淡的。但说实话,我听陈淑桦的歌这么久,如果不是刻意去听音乐伴奏,还真分不出〈红楼梦〉三版之间的演唱差异。〈红楼梦〉的歌声就长生不老了。
这张专辑还收录了多首优美的经典歌曲,如刘家昌的〈烟雨斜阳〉、罗义荣的〈明月寄情〉、和叶佳修的〈最后一次携手〉。另外,〈情深依旧〉是陈淑桦首次演唱谭健常与小轩的作品。所以,这张唱片至少有五六首都可以做主打,但很奇怪当时却未能突破白金销量(1983年的报道说《星光满天》是陈淑桦第一张白金唱片)。
陈淑桦虽然有所突破,但并未就此走红,不像同期的齐豫〈橄榄树〉或苏芮〈搭错车〉。这张专辑到底欠缺了什么?陈淑桦不可能唱得更好了,也没人能比她更好地诠释这些歌,但那种不温不火的感觉就是挥之不去。是旋律?是意境?还是陈淑桦那种温润的演唱方式?
也许,就如新加坡记者先前的感觉,陈淑桦在海山期的歌太淳朴,有点去不掉的土气,没有三毛或罗大佑的作品那么扣人心弦。
📀 1982-2 海山唱片《夕阳伴我归》曲目:
别走得太匆匆 |小姑娘|情深依旧|四季歌|不要只爱一点点|烟雨斜阳|夕阳伴我归|红楼梦|明月寄情|最后一次携手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两首都是“女人”之歌,但意境完全不同。你不需要是天才也能猜出哪一首是女人写的
陈淑桦在海山的最后一张专辑,《她的名字是爱》,可谓《夕阳伴我归》二世,也是钟光荣制作,词曲作者也相似,应是一种延续。也许是因为夹在两张畅销专辑之间,歌曲的流行度低于其优美度。专辑中有好几首海山珍品,如〈七里香〉、〈秋夜的低语〉、〈雾〉和〈红砖路〉,但除了〈七里香〉外,其他歌似乎都没有流行起来。
专辑最初发行时,以洪小乔的歌〈温存的束缚〉打招牌。早在十年前,陈淑桦在电台节目《金曲奖》演唱〈交叉线〉时,节目主持人便是洪小乔,对陈淑桦进入流行乐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。洪小乔写的另一首歌,原名为〈女人,她的名字是爱〉,是一首致敬女人贡献的作品。和十年后陈淑桦演唱的〈问〉一样都是“女人”之歌。但这两首歌的意境完全不同。〈她的名字是爱〉里的女人是社会与家庭的重要贡献者,而〈问〉里的女人则是为男人越陷越深,却仍要保持永远的天真。你不需要是天才也能猜出,这两首歌中哪一首是女人写的。
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歌是〈秋夜的低语〉和〈雾〉。前者可以循环播放,后者出奇地前卫,让我想起十年后陈淑桦演唱的〈夜游〉。此时的陈淑桦,已经练成了淑桦秘诀:她的歌声无形无色,忽隐忽现,高音轻盈,低音治愈,下手轻揉却正中你怀。这两首歌像有魔力一样,抚慰人心。
1982年10月底,陈淑桦在日本歌谣赛中突颖而出,百代唱片与她签约。她离开了海山,音乐生涯在此告一段落。
📀 1982-6 海山唱片《她的名字是爱》曲目:
温存的束缚 |她的名字是爱|七里香|秋夜的低语|雾|自你走后|悄悄的想念你|小米酒|红砖路|惊喜|依然匆匆|给吾爱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
这次比赛证明陈淑桦的实力足以与世界一流歌手抗衡
陈淑桦在海山期间,曾参加多次歌唱比赛或义演。这些歌大多是现场录音,音质并非最佳,但也非常珍贵。在这些落单的歌曲中,最重要的1982年东京世界歌谣赛的现场录音——《今夜承诺我》。
1982年的东京歌谣赛,是陈淑桦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那时她正好与海山约满,出色的表演获得多家唱片公司的青睐。当天观众约四万人,规模远远超过她以往的表演。她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,但一上台立刻进入状态,发挥了真正的水平。这首歌进入前十六名决赛,未能成为最后十首获奖作品(因许多奖项类别与此歌不符,不能说它排在十名之后),因此未被收录进当年发行的卡带。失传四十多年后,这首歌重新浮现,不仅是陈淑桦少见的原创英文与日文歌曲,也记录了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。
东京歌谣赛带给陈淑桦不少启示。这次比赛证明她的实力足以与世界一流歌手抗衡,也让她的眼界提升到国际层次。此后,她到多个国家学习与录音,也观摩了不少现场演唱会。再加上百代时期三张正规英文专辑,为她的音乐注入了独特的深度与多元性。
陈淑桦也吸收了不少西方的职业观念,包括极强的敬业精神,以及将歌唱视为终身事业的态度。她后来没有举办个人演唱会,也没有继续唱下去,是因为此后十多年的行程带来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灾难与困扰。
📀 1979-1982 海山落单的歌曲目:
望子成龙 |暖暖的三月|幻想|我們去追雲彩|Too Much Too Little Too Late|自由的信使|原乡人|孝行义演 (“默许”的旋律)|Promise Me Tonight|水恋花|爱就是勇气|双双倩影(🔗 查看完整曲目信息表; YouTube 播放列表)